未来的中国教育体系应由三大板块构成:
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起,将改变教育内容的结构,并带动教育的进一步改革。
一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
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以国学教育为主体,兼及民族文化、民俗文化等内容的教育系统。
国学教育的内容与次第:

|
·用:政治经济、天文地理、医武数术、兵农历律等。(15岁以上)
目标:传承中华文化,实现当代价值。
·艺:琴棋书画、花酒香茶、歌曲辞说等。(8岁以上)
目标:遍学博采,精通一艺,修身养性,以文化人。
·体:经、史、子、文(诗词文赋)。(8岁以上)
目标:掌握国学的体系和常识。
·小:识字(汉字学)、读书(吟诵学)。(6岁-10岁)
目标:具备学习的基本能力。
·蒙:生活常识、中华文化常识、学习方法。(3岁-7岁)
目标:生活基本自理、具备学习的基本能力和常识。
|
二、西方学科教育
·理科教育应实践化、生活化;
·文科教育应贯通化、文化化;
三、生活教育
系统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,注重传统美德,落实红色文化教育。
·德育:品德课--学习君子品格;
家教--重建家史、家风;
礼教--建设常礼、仪礼;
心灵谈话--答疑解惑、陪伴成长;
红色文化--传承红色文化,认同社会主义;
·技能:健身养生、生活技艺;
·乡土:乡音、乡情、乡史;
·男女:性情、才艺、交往。
四、连接内容
为清晰中西、比较中西、融通中西,还应该:
·在国学与理科之间,设置科学教育(方法规范、科学史)等内容;
·在国学与文科之间,设置中西方文化比较等内容;
·在国学与生活之间,设置中华文化生活史等内容。
·建立国学教研力量,统筹规划和组织国学教育活动;
·整合现有课程的中国文化内容部分,与现有课程交互、融通与共进;
·中学中法、西学西法,实验横纵双向编班、个别教育、私密谈话等传统教学组织方法。
·实验男生、女生合理的分学与合学模式。
·有次第、有系统地开展国学教育。

|
体验:活动--节日、比赛等全体参与的活动(课外)
特长:社团--培养各种骨干学生(课外)
实践:德育--家教、礼教、谈话、社会实践(课外)
渗透:各学科课程--语文、思品、历史、音乐、体育等课程的传统文化教学(课堂)
主线:传统文化--常识和体系的认知(课堂)
基础:经典吟诵--蒙学儒经原典的吟诵和理解(早读)
|